[US]-16-王煜寰 PhD in Physics @ UIUC
写在前面
整个申请季就感觉一直在踩坑,当然可能和我调研做的不够有关。看到今年有那么多同学写飞跃手册,感叹要是自己申请的时候能看到这些东西该有多好啊。可能是因为物理系的同学普遍比较害羞,很多人都不愿写,但我觉得我还是有不少东西想给学弟学妹们或是曾经的自己说的,所以就在这篇文章里写了写我的申请季和自己的一些感受。本来在4月份已经写的差不多了,但之后由于被毕业设计按在地上摩擦,一直拖到那么晚才全部搞定。。。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大家有点帮助。
基本背景
三维(截止大四上,申请材料提交前)
GPA: 3.88, Ranking: 4/55
GRE: 153V+169Q+3.5
GRE Physics: 990 (95%)
TOEFL: 106 (R 30, L 24, S 24, W 28)(在美国考的,听力才放完一组就以为可以休息了,开开心心去洗手间了,回来发现下一篇听力已经放到只剩10秒了😰。。。内心万马奔腾,痛心疾首。。。)
科研经历(三封推荐信)
大二下:二维材料的光电特性研究(戴俊峰教授,南科大)
大三:光频下导电电子量子弛豫时间研究(项晓东教授,南科大)
大三暑假:生物物理与遗传动力学研究 (Prof. Oskar Hallatschek, UC Berkeley)
申请方向
Condensed Matter Experiment
Single-Molecule Biophysics
海外交流经历
大三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期交流 + 暑研(1月 – 8 月)
没找中介,全DIY申请
申请结果
最终去向:PhD in Physics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其他录取结果:
Offer(5)
- [PhD in Physics @ Penn State]
- [PhD in Physics @ U Florida]
- [PhD in Physics @ UT-Austin]
- [PhD in MSE @ WUSTL]
- [PhD in Mechanobiology (NGS) @ NUS] (President Graduate Fellowship)
Rej(7)
- [PhD in Physics @ UC Berkeley, Cornell, Columbia, UCSD, U Washington]
- [PhD in Applied Physics @ U Michigan]
- [PhD in MSE @ Maryland]
Withdrawn(1)
- [PhD in EE @ HKU]
申请心得
在申请前
- 在三维方面最好保证自己过了门槛。至于门槛具体是多少见仁见智,一般大家在说的大致是托福100+(口语24+),GRE 325+,GRE Physics 90%+。我的三维让我在申请的时候没有什么大的担心,唯一的限制可能是有些学校对口语要求26+。。。
- 提前准备英语,早考出早嗨皮(很多国际交流的项目也有语言要求)
- 个人感觉GRE General并不是非常重要,所以虽然我只考了322,但没打算再考第二次。(主要是懒得再花功夫了)相比之下,GRE Physics对申请物理PhD显得重要得多,考得越高越好,中国学生很多都能考到99%。(我问了伯克利物理系负责招生的秘书和一些教授,他们说基本不看GRE General,除非你的数学考崩了。。。而且他们说的GRE其实指的都是GRE Physics,所以sub应该还蛮重要的)在sub这方面我感觉好像有双标,我问了伯克利的招生秘书和在读研究生,他们都觉得sub能考上800就已经相当厉害了完全不会拖后腿,然而另一个中国教授给我说中国学生去申请如果没有990基本就是没戏。所以大家还是往高了考。。。
- 特别提醒:考GRE Subject在中国一年只有一次机会(10月底),所以强烈建议在大三上就好好复习去考一次。如果去美国交流的话4月和9月前后也各有一次,要抓住机会。
我的GT考试时间线:
18年9月:TOEFL – 103(大三上)
18年10月:GRE Physics – 930/88%(考试时间比较长,做到一半肚子就饿死了)
18年12月:GRE – 322(原本报的9月,但是感觉托福都hold不住了,就延到了12月)
19年4月:在考试前两天想起来美国4月份可以考GRE sub😂。。。内心万马奔腾。。。
19年8月:TOEFL 2nd - 106(在美国,就是这次考试楼上装修,我还漏了一篇听力,差评 💢 )
19年10月:GRE Physics 2nd – 990/95%(大四上)
准备申请
大致的申请流程是申请方向的确定、选校、套磁、申请材料准备(文书,推荐信)、面试、等offer。我在申请过程中,得到了好几位教授很大的帮助。教授们往往能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出比较中肯的建议,所以建议大家多主动与教授们交流。
我的申请准备时间线:
10月初:问老师要推荐信,写草稿
11月初:CV定稿,开始套磁,开始写文书打草稿
11月中:写完文书各部分的素材草稿
11月末:文书初步定稿,申请材料准备基本完毕
12月初:有几所学校申请截止,修改文书
12月中:套磁基本结束,第一大批申请截止
1月中:第二大批申请截止
申请方向的确定
我其实一直是对实验比较感兴趣,然而因为各种阴差阳错,我的科研经历居然是理论偏多。。。
我在南科大的两段比较正经的科研都是和凝聚态物理中的Light-Matter Interaction相关的。第一段搭了个荧光光致发光光谱仪,之后又学了一些二维材料样品的制备和转移。第二段偏理论一点,研究了光频下的电子散射机制。所以我的一大申请方向是二维材料&光-物质相互作用。(我们学校不少老师是做二维材料的,所以这部分我的申请对你们应该会有些借鉴意义😬)
我在伯克利上了门生物物理的课,之后又在上课的老师组里做了三个月的暑研,研究的是生物物理中的遗传动力学问题,理论模拟种群进化的过程。我的暑研原计划其实是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做凝聚态实验的,最后做了生物物理完全是一个意外,同时也因为这个临时的幺蛾子,让我十分被动。大致的原因涉及到去国家实验室做科研的签证问题,很是麻烦,这里就不具体讲了。虽然最后做的这个暑研方向和我之前做的研究八杆子打不着,但它为我打开了生物物理的大门。我之后机缘巧合认识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力生物学研究所的严洁教授,并且计划大四下去新加坡科研实习,所以又了解到了一个新领域:用单分子生物物理技术来研究细胞力感应的分子机制(然而最后又因为疫情,把原本计划的实验课题改成了理论研究。。。😢叹气。。。)尽管申请的时候我在这方面还没有相关的研究经历,但是我在SOP里表露了兴趣,并且提到了一些这方面的老师。
我在CV上写的科研经历里,就只包括了上面提到的这些,但实际上我在大一下就有进老师课题组了解情况。当时感觉要兼顾学习和科研很难,结果在科研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十分有限。大二分别在一个实验组和计算组了解情况学习技能,但由于各种原因,最后没有留下,现在想来多少有点浮躁。在伯克利学期交流期间,找科研机会进组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好几回碰壁。那里本校学生竞争就挺激烈,老师也不一定愿意招交换学生,但是被拒绝了也别灰心,多去联系联系老师,反正不会有什么损失。
定位选校
我在申请中最纠结的就是定位和选校,确定最终申请的学校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
我参考的排名主要是USNEWS研究生院物理项目排名,同时也了解了USNEWS世界大学的综合排名。
我最终的选校是这样的:
School | Program | USNews Grad Physics | USNews Global | Interview | Result | Time |
---|---|---|---|---|---|---|
Berkeley | Physics | 2 | 4 | 无 | Rej | 2/20 |
Cornell | Physics | 7 | 23 | 无 | Rej | 2/20 |
UIUC | Physics | 9 | 59 | 无 | Offer | 12/18 |
Columbia | Physics | 10 | 7 | 无 | Rej | 3/18 |
Michigan | Applied Physics | 11 | 17 | 无 | Rej | 3/24 |
UCSD | Physics | 18 | 19 | 无 | Rej | 3/13 |
UT-Austin | Physics | 18 | 34 | 无 | Offer | 3/10 |
Washington | Physics | 22 | 10 | 无 | Rej | 3/18 |
Penn State | Physics | 26 | 72 | 无 | Offer | 2/12 |
U Florida | Physics | 39 | 105 | 2/12 (录取后) | Offer | 2/20 |
Maryland | MSE | N/A | 51 | 1/20 (反套) | Rej | N/A |
WUSTL | MSE | N/A | 31 | 12/21 (个人) 2/20 (官方) | Offer | 3/10 |
NUS | MBI (NGS) | N/A | 34 | 11/7 (当面) 2/20 (官方) | Offer | 4/7 |
HKU | EE | N/A | 100 | 10/31, 1/7 (当面) | Withdrawn | N/A |
定位
- 这方面在南科大物理系可参考的前人经验比较少,我自己申请的时候就感觉很难,十分迷茫。所以希望通过这个飞跃手册,越来越多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给后人铺路。
- 可以通过知乎和留学论坛,寻找和自己情况类似的同学申请案例。
- 我一开始目标定的比较高,只打算申请专排全美前30,综排全球前60。然而在后来了解了物理系往届毕业生的录取情况之后,一度对自己的定位产生了怀疑,也多考虑了一些多少有点保底意思的学校和项目。
选校
- 我把专排前50的所有学校的物理系官网都翻了个遍,根据是否有和我研究兴趣相匹配的老师,筛掉了将近一半的学校。如果标化成绩上有短板的话可能也会因为不满足申请条件而被动放弃,所以在官网上看清楚申请要求也很重要,建议做个表格记录下来。和同学一起申请互帮互助也很不错,还能缓解焦虑,互相督促。(我申的物理项目基本上是在凝聚态实验和生物物理两个方向都有我喜欢的老师)
- 记下各个学校的意向老师之后,可以给对方写邮件来进一步了解对方,看对方是否收学生,是否对自己感兴趣等等,来进一步确定是否最终申请这所学校。不过我最后的选校倒没有受到太多这个的影响,没有老师说自己今年不招学生,倒是有几个老师回复说自己不在Committee帮不上忙但是鼓励申请,最后有不少学校的老师没回复但我还是申了。
实操体会
- 不同地区的申请风格还是有不小的差异,比如说香港大学那个申请就要求我写一个Research Proposal,新加坡那个项目得要求我邮寄纸质材料,相比之下感觉还是美国的申请简单一点,直接在申请系统填完信息提交就好。
- 申请非物理的项目主要是因为有特定的感兴趣的老师,或是因为有些项目可以选我感兴趣的但是在不同系的老师。比如说在WUSTL我有一个很感兴趣的在EE的老师,另外物理系也有一个老师,然后他们还都是一个交叉项目MSE的Faculty,所以我就申了这个项目。虽然院系不一样,但是做的方向还是对口的。
- NUS-MBI(新加坡国立大学-力生物学研究所)是一个我超级喜欢的项目,我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严洁教授就同时是MBI和物理系的教授。在19年11月,严老师在我们学校有一个生医工的讲座,我非常偶然地在宣传栏看到之后看海报觉得挺有意思,就去听了我在南科大的第一场生医工的讲座。讲座最后严老师也介绍了一下MBI这个项目,听完之后我贼心动❤️!紧接着进行了一对一的当面面试,面试的时候很聊得来,一拍即合,之后也自然申请了这个项目。
- 对自己的定位虚了之后,考虑了几所相对安全的学校:Stony Brook, UCI, U Florida,但是最后只申请了U Florida,主要原因是:
- UC系列的申请费好贵啊,要140刀,相比之下U Florida只要30刀,划算 😅
- 感觉Stony Brook对我们学校真的特别好,发了不少offer,但我觉得即便被录取了我也不太会想去。
- 在U Florida翻教授列表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我知道她在Cornell一个大佬组做博后,没想到她刚刚在UF拿到了教职,所以在学校官网里按研究兴趣分类的老师列表里还没有更新,之前就没有看到她。之后邮件联系还挺聊得来,所以就申了这个。
申请费便宜的学校(物理专业,知乎总结,供参考)
- Rochester, Pittsburgh, Carnegie Mellon, CWRU: 免费
- Ohio State: $5
- U Florida, Florida State: $30
套磁
我觉得优秀的套磁主要还是得靠在申请季之前科研上的积累。
- 我觉得套磁最好的技巧就是你真正发自内心的对那个领域的热爱。你对那个领域的理解和你之前投入的精力都会在你真诚的字里行间中体现出来,而这些有内容的干货并不是通过临时抱佛脚或者润色文采就能有的。如果你真的喜欢某个领域,那自然会有很多可以说,相比之下,简单的一句“我对您的领域很感兴趣”就显得很苍白。
- 如果你掌握某些特定的技能,那么在对相应研究方向老师的套磁来说应该会比较有帮助,因为这意味着你对这个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能更快上手。但是更重要的是真正喜欢这个方向,而不是被本科的研究经历给缚住了手脚。更何况我觉得PhD招生主要看的是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不是某项特定的科研技能。
实操体会
- 之前在网上零零散散看到过一些关于套磁的注意事项,大致的道理感觉差不多都懂了,好像一开始要提几篇对方的文章,总结一下说说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了解过对方的科研,然后再说说自己有多厉害,做过啥科研,和对方高度匹配。但是具体操作起来我还是感觉挺别扭的,有点无力。我觉得厉害的套磁应该是可以对老师们的工作提出比较深刻的见解或者与自己所做研究之间的联系,但可能是因为我在科研上的积累不够,或者是不自信的缘故,我觉得我并不能达到这个标准。
- **我一个重大失误是在美国的时候居然没有去面套老师。(强烈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去当面套磁)**我当时好像完全没有意识到当面套磁的重要性,但是当然也因为当时还没有开始花心思准备申请,所以对申请整体的方向没太想明白,最终导致我在美国错失当面套磁的良机。这说明应该早点准备申请,早点思考申请这件事,免得到时候像我一样那么被动。
- 我的套磁进度比较缓慢,11月初到12月初,我一共发出了15封邮件,其中有6个回复,且基本上是助理教授。
- 感觉写套磁信就像写一篇微缩版文书,每封信我大概写了两三百字,先说了我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然后简要介绍了一下我之前的经历和能力,说明我们的匹配程度,最后附上CV。当然我也没那么死板,比如对刚拿到教职的老师就问了问对方实验室的建设情况,还有几封信写了400多字,多说了几句对教授研究的见解,但这么写比较耗费精力,而且邮件长了可能对方还不情愿看(纯属踹测)。
- 如果对方能主动地和你保持好几个来回,那十有八九就是有戏了,一定要抓住机会保持联系。
- 我最后没有因为套磁的老师不回复就没申请那些学校,结果最后还真有我原先陶瓷没回复的老师在我被录取之后主动联系了我。
文书 (SOP/PS)
写文书无疑是我整个申请过程中最花精力的地方。如果要我给半年多前的自己提建议,我一定会想要早点完成,至少有个初稿,因为能用到它的地方很多。而且它不仅仅是一份申请资料,还能帮助你进行自我定位与认知。
网上关于怎么写文书的文章和模板数不胜数,我就简要的说一些我个人的理解:
- 我写的文书结构和思路大体和套磁信差不多,当然要详细具体的多。先是说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然后介绍自己的科研经历和能力,最后说明为什么申请这个项目以及匹配程度,提了几个感兴趣的教授。当然,每个人都应该有些独特的经历或者品质,我就在最后又放了一段我去美国交流能体现我的合作与领导能力的经历。(在那些要求提交PS的学校,我就把这一段作为主要内容了)
-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泛泛而谈。不应该只注重结果,而是应该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给讲清楚,尤其是科研经历,这样同时还能展现出自己的逻辑和思维模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可以把“做了什么”扩充成“为什么做,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的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最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 合适才是硬道理,强不一定保证会被录取,所以别忘了着重于你和你所申请项目高度契合匹配的地方。
- 不少学校官网上有教怎么写文书,我一开始就参照了Cornell官网上的PhD申请文书写作指南。
- 文书应该多多修改,可以拿给不同的人看,集思广益。早点开始准备啊!
我到了11月份才开始磨磨蹭蹭写草稿,在11月下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改文书,基本上一天改一稿,极限操作了一周后基本定稿😓。我没有找中介,所以这里要大力感谢帮我提出修改意见的教授们和学长学姐。我现在觉得如果可以的话,暑假基本就应该把文书和CV给搞定了,之后想再做修改也会从容得多。
推荐信
推荐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能拿到大牛的强推,感觉可以一键起飞,但那好像跟我这种一般人没什么关系。。。不过海外教授的推荐信相对而言也比较有含金量,所以申请好学校最好能有海外的科研经历并且要到指导老师的推荐信。
我觉得推荐信主要反映的是学生的科研潜力。申PhD的话,一般推荐人都是自己科研的指导老师,上课的老师估计没多大用处。
几点心得【按时间顺序】
- 找老师写推荐信,不必害羞。直接当面问就好,一般老师都是乐意给学生写推荐信的。
- 一般老师会先让你写个草稿,请不要不好意思夸自己,因为老师需要素材才知道该怎么夸你。再次强烈建议给老师草稿的同时附上你的CV和SOP(即使是初稿也比没有强很多),因为这样老师才能更好地夸到点子上。
- 关于怎么写推荐信草稿,和写文书一样的一点是,切忌泛泛而谈,一定要具体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动笔之前可以去网上找找模板和范例。通过换位思考,想想如果你是老师的话会喜欢招怎样的学生。(对科研有热情?勤奋?学习能力强?活泼?)我的总体感受是老师普遍比较看重你对科研的热情。
- 有的老师会在你草稿的基础上大改,而有的则可能只改几个词,甚至让你自己提交推荐信,这种情况就比较容易翻车。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务必确保你提交的至少看起来得像个推荐信。比如要注意叙述的口吻,以及基本格式(比如字体,两边对齐,断词,最后要有电子签名,要有学校的官方抬头等等)如果不放心,可以向其他教授求助,让他们把把关。如果你直接交个默认格式的word文档,可能会gg的吧。。。
- 在申请学校提交推荐人信息后,请做一张表格发给你的推荐人,里面列清楚他需要交推荐信的学校和截止日期。这样既方便老师操作,也以防遗漏。
在申请后
面试
能拿到教授发来的面试就说明对方对你感兴趣了,这时候我觉得只要不猛烈翻车或其他特殊情况,拿到offer应该问题不大。(至少我个人的经历是有面试的最后几乎都给了offer)
- 我申请的所有物理项目在被录取前,都没有面试
- 我在知乎上了解到的情况是:除了六大一般一月份中下旬会有面试,其他学校基本上都是直接根据申请材料发offer。
- 有几个我之前套瓷的老师,在我被录取之后联系我,有些视频了一下,形式和面试类似,还给我介绍一下他们组的具体情况,也问了问我有多大可能性会去。
- 我申请的非物理项目(主要是工科,我申请的包括材料,EE,NUS-MBI)都有面试
- 有些是套磁的老师一对一的个人面试,有些是项目官方的面试,有些是两者都有。
面试的主要内容(不一定全部包括)
自我介绍
讲一讲之前的科研经历(一般会要求做PPT,老师可能会根据内容提问题)
老师介绍自己做的东西及其组里的情况
互相问问题、尬聊(一般老师会问你已经收到哪些offer了,他们学校在你心中的定位如何,这些问题请想好后再回答。。。😁)
实操体会
- 我觉得面试中最基本的是要保持自信。这主要可以由两方面来体现:一是在介绍科研经历时讲出你的科研思路和逻辑,二是优秀的口语。其中口语好的同学会很占优势,因为如果发现对方英语讲的都没你好,那自然没什么好紧张的了。(我在伯克利没有待在中国朋友圈子里,而是和一群当地美国学生住了7个月,期间基本没有讲中文的机会,这对我的口语有巨大的提升。)所以有出国交流机会的同学,请抓住机会。
- 通过面试可以进一步了解对方,尤其是当面聊和用中文聊。如果能当面中文聊的话,那估计是连老师的性格都可以大概知道了。这样如果合得来的话,那今后共事翻车的几率会小很多。所以如果是申请香港的同学,建议去对方学校当面和老师谈谈。
- 一般来讲,聊完之后应该可以感受出对方对你的态度,当然你也可以问问题试探对方对你有多感兴趣。当然,聊完之后可以给老师发个邮件保持联系。
等offer
这又是个很煎熬的过程,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邮箱看看有没有英文邮件,垃圾箱也要翻一下,希望邮箱里能躺着录取通知书,再打开各个学校的录取系统看看状态有没有更新,甚至有时候做梦都想着能收到offer,再看看知乎大佬们都收到了牛校的offer,搞得人莫名其妙就有点烦躁。。。
- 因为不同学校发offer时间也不太一样,为了心里大概有个谱,可以去看看一个美国申请论坛:THE GRAD CAFÉ,人们会把自己收到的offer或者reject公布在上面。
- 还有另外一个物理论坛里的帖子:2020 Applicant Profiles and Admission Results,有点类似知乎上那个“2020 Fall 你都申请了哪些学校的 MA/MS/PhD/JD/MD/MFA,录取结果如何?”。在这里世界各地(主要还是美国)的同学也会写自己的申请条件和学校,在收到offer之后也会更新。
- UIUC貌似是滚动录取制,虽然它的ddl在1月15日,但在我12月中旬提交完申请后过了两三天就给我发了offer,当时感觉极度魔幻。👍
最后收到offer之后,如果实在纠结不知道选哪个好,可以去问问教授们。当然,别忘了曾经帮助过你的教授们,多和他们保持联络,别拿了推荐信就目的达成然后失踪了。。。⛔
写在最后
申请季是会让人憔悴的一段难熬时光,无论是要赶在ddl之前交齐材料,准备套磁然后盼望着老师的回复,还是在面试之前的惴惴不安,抑或是最后每天做梦都希望收件箱里能来一封英文的邮件写着Admission Decision。但往往在痛苦难受不舒适的时候,正是成长最多的时候。我在申请季中收获不少,尤其是对自己所做科研的理解,希望你也能有一个满意的申请季。
**大可不必因为他人而迷失了自己,因为觉得身边的人太优秀而懊恼。**我在刚进南科大的时候就有前辈给我忠告:主动一些。我要谢谢他们,正是因为我主动了一些,才争取到那么多和优秀的教授们沟通的机会。资源不会自己跑到你手上来,只有你主动去争取,才能给自己创造更好的条件。
如果你对我的四年大学生活和海外交流经历感兴趣,可以看看这篇物理系的微信推送,那里更多地提到了我对学习科研以及生活的一些感悟。
我的联系方式:yuh.wang@outlook.com 或 QQ: 549959782